(资料图片)
日前,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主办的“第三届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论坛”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嬗变与创新”为主题,来自多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优秀博士后及青年教师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秘书姚建华教授主持了论坛。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孟建教授在论坛的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在三年新冠疫情之后首次恢复线下举办,这既是为加强这一学术研究群体的情感联结,更是对过往研讨传统的尊重,以保持并进一步激发“博士后流动站”这一学术共同体的思想活力与知识生产能力。孟建教授同时介绍了本次论坛主题是以“学术生产方式的革命”为指导思想而设定的。
在论坛研讨环节,博士后们及青年教师们围绕论坛主题纷纷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思考、阐述与讨论。其中几位博士后主要就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行了发言。博士后牛童以“量化分析方法的简单应用与复杂适应系统在传播理论领域的使用可能”为题,结合其跨学科学习背景,与大家分享了他运用这一方法在国际传播影响力测评体系研究中的成功案例。博士后施颖婕则重点介绍了混合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尤其是网络传播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发展与使用。她认为,混合研究方法能够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者的优势相结合,有助于得到更为严谨的、丰富的、全面的研究结论。她进一步就如何将混合研究方法更有效地运用于网络文本数据分析等问题发表了学术己见。
另外多位博士后与青年教师从思辨的角度,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者及其他各研究要素间的关系等“元问题”进行了阐发。原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皇甫晓涛老师以“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的误区”为题,对存在于当下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教学中的一些诸如过度追求定量研究方法,而忽视传统思辨方法等现象进行了剖析与反思。他认为,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中的三大误区是“舍本逐末”“盲目跟风”和“西用中体”,他急切呼吁新闻传播学界教学和研究精神的复归。博士后卢秋竹则从媒介本体论研究背景出发,对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若干“元问题”,尤其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她认为,各研究要素之间是统一的、系统的、生成的、非二元对立的关系,研究方法其实指涉由此关联的整个研究系统与体系。其中,研究问题是整个系统的统摄要素。她强调,研究者应当坚持跨学科与超学科的思维,灵活运用多元研究方法来提升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水准。
更多的博士后及青年教师则基于各自具体的研究方向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嬗变与创新进行了思考。原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现任职于上海市社科院新闻传播所的徐生权助理研究员从媒介技术哲学的角度以“走向人机共构的新修辞学:物的修辞能动性之辨及其启示”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人类修辞自始便是一种象征活动,但数字时代中程序修辞作为一种新修辞术出现,打破了修辞的象征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种后人类的修辞也在发轫。由此产生了对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启示,即研究者一方面应当重视对于物的研究,即物在现实生成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当重视对于物的运用,即物在学术生产中的作用。原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陶赋雯副教授基于她近年来的研究取向,以“记忆、遗产、情感——当代媒介记忆与影像史学发展研究”为题,介绍了其在影像史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包括文史档案查阅、田野调查、口述史研究、数媒影像研究等在内的跨学科式的新文科方法论。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她对影像历史中记忆主体,记忆被制造和利用的方式,记忆突出与遮蔽的内容,记忆被传播和改写,及其被评价与认同的过程进行了颇有特色的研究。
博士后杨启飞则从元新闻话语分析的角度讨论了理论方法如何融合的问题。她指出,元新闻话语涵盖新闻职业话语所涉及的所有话语,是“社会导向”的。元新闻话语既是方法,又是理论,它提供了一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和视角,帮助我们去审视新闻业的话语建构,对其进行分析则能够凸显数字技术背景下阐释新闻业元问题的主体的多元性。博士后吴俊则着重讨论了文化政策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的关系,对研究者究竟是“当局者或是旁观者”展开思考。她从前期文献中认识到由于研究者普遍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且难以客观地从当局者的身份中抽离,从而导致了他们与文化决策者及机构间的沟通障碍,研究结果由此很难转化为具体政策。因此,文化政策研究者应当作为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理性处理阻碍知识交流的结构性因素。这便要求用超学科理念来获得对整体现实世界的认识。
还有一些博士后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对论坛主题进行了思考。博士后阿希塔长期关注环境与气候议题,他以“讲好中蒙联合治沙故事、打造国与国关系典范”为题,探讨了“中蒙两国联合治沙”的问题。他认为,研究者“讲好中蒙联合治沙”的要旨在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思想,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深描相结合。博士后曹娱以俄乌冲突背景下中俄记者的新闻价值观比较研究为例,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精准传播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博士后周琼的思考亦与俄罗斯相关,她采用框架理论,以俄罗斯卫星通讯的微博号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的形式,抓取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微博内容和用户反馈,对俄罗斯官方媒体在中国社交平台报道策略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进行探析。
在论坛的总结环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孟建教授发表了讲话。他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发起举办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论坛”在全国尚属创新之举。他对各位博士后与老师们在此次论坛上的高质量发言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大家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发言,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他同时鼓励博士后们再接再厉,不断继承创新,在重点领域中倾力深耕,产出更多标志性学术成果。孟建教授还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于1999年,是全国首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二十多年来,培养出了近250多名博士后,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端人才。与此同时,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还与上海文广、山东广电、深圳报业、浙江报业等多家新闻传播业界重要单位展开紧密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由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突出成绩,该站连续两度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成为了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唯一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机构。
在此次论坛上,还举行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与《新闻爱好者》杂志结为“学术研究共同体”的简短仪式。《新闻爱好者》杂志副主编施宇作为嘉宾在线参加了本次论坛。施宇副主编表示很荣幸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展开紧密的学术合作,期待此学术共同体在未来相互赋能,使学术生产能力实现双向跃升。
据悉,今年秋季,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将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论坛”。届时,酝酿筹备已久的“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共同体”也将正式成立。即将成立的博士后学术共同体将以习近平关于新闻思想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而作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标签: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
01-18
09-15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聚焦百姓
更多>